很抱歉!由於您使用的瀏覽器已經過時,微軟已經於2016年停止IE10以下瀏覽器的技術支援,請您務必更新並建議您安裝Google Chrome瀏覽器
很抱歉!目前您的瀏覽器尺寸無法正常顯示,感謝您的配合。

資料載入中...

打破半盲思維 拚有感經濟

2012/11/01 轉載自經濟日報名家觀點專欄 作者/施振榮

台灣經濟與社會未來要能持續發展,關鍵在於提升台灣的競爭力。以我個人的經驗加上最近觀察產學界的觀點,就是要打造台灣成為「華人優質生活創新應用中心」做為未來台灣發展的大方向。

很重要的是,台灣未來的發展要由「降低成本」走向「創造價值」,從製造業走向服務業,從「科技創新」走向「人文創新」。台灣未來經濟的發展應以服務業為核心思維,服務業和各個產業均有關係,從農業到製造業,全民均可動起來,以文創為元素,一起提升產業的附加價值。

對於政府近來積極拚“有感”經濟,希望在短期內就讓人民對成果有所感受,但這除非是奇蹟出現否則並不可能達成,因為當前全球的經濟仍然面臨嚴峻的挑戰,且台灣面對國際競爭所需要的新核心能力的累積與投入依然不足。

因此,我不認為政府現階段該給社會大眾短期就會翻轉的期待,反倒是在面臨發展的困境時,大家更要坐下來從長計,投入做對的事情。

大家也要了解,政府的資源有限,如果大家都只是爭資源,則資源是永遠不夠的,反倒是在發展策略上應該重新聚焦,找到新方向,逐步累積,為未來創造價值,如此也才能創造更多新的資源投入。

現在政府拚的“有感”,我並不完全認同,因為為了讓人民在短期內“有感”,這些政策往往不平衡、不持續,資源也未能做最有效的利用,且往往為了“有感”,政策也容易流於追求創造「有形」、「直接」、「現在」的效果,而忽略「無形」、「間接」、「未來」的影響,存在半盲思維的政策。

所以我對於政府拚“有感”政策的建言,是政府應該突破半盲思維,在追求有形的感受之外,也要重視人民的幸福感與希望感這些無形的感受,同時要避免施政落於只追求短期有感,而只將資源照顧特定的族群,卻導致不同族群間的不平衡,或未能讓資源有效利用。

因此真正的“有感”施政,應該是要建立在大家的共識上,讓大家能對未來感覺到希望,用新的思維,在現有的資源下,重新檢討資源及時間的使用,挪移一些資源,用來建立未來發展需要的能力,同時建立新的機制,國家社會才能發展出新的勝利方程式。

以政府開發新的科學園區為例,從中央到地方都是以過去科學園區的開發經驗套用到現在,但過去成功的思維不見得能適用到未來,很多有識之士也認為,如再延用過去開發科學園區的經驗,已不符未來所需。

我認為,很重要是思維是,科技創新要以人為本,未來開發新的科學園區應該是以「人文與科技整合應用的園區」為概念,和在地的生活文化密不可分,並發展以生活文化為本的服務業為主。

因此,如果國科會推動的中興新村高等研究園區乙案,仍以舊的思維-“科技研發”來發展,客觀的週遭條件尚不成熟,將不知如何定位未來的發展性;反觀,如能有所突破,以新的思維-“社會科學”做為未來發展的核心,則將或可成為新的試點計畫。

對於政府在此計畫有限的資源及預算,我也建議國科會應先挪出少數預算,委託專業單位,邀集各界集思廣益,提出願景及發展策略,並進而舉辦研討會與公聽會,凝聚各界的共識。

做這些事並不需要擴大原有的預算及資源,只要挪出部分的資源聚焦到新的方向,很重要的是,政府的資源要跨部會的整合,民間的資源則要跨產業的整合,挑戰雖然很大,卻能為國家社會建立起新的發展模式。

只要我們把眼光放遠,步步為營,逐步累積成效並建立信心後,再加碼擴大,這是很務實的發展策略,也有助我們調整資源朝新的方向來發展,而不會浪費社會的資源走在老路上。

(作者為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施振榮)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