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是一個很活潑的人,她到現在七⼗幾歲了,快八十了,她還去⻑青大學跳舞,甚⾄跳到老師請她當助教。我也希望能像我媽這樣⼦,雖然膝蓋退化,可是就是想辦法動。」 不只53歲的王小姐嚮往七、八十歲還能保有活力到處走跳,在2014-20016年龍吟研究中發現,台灣40-65歲的先驅消費者中,最重視的科技項目中,前四大為廚房烹調協助、生理偵測設備、友善長者的移動工具與行走穿戴設備與輔具。其中,行動科技就佔了兩項。他們不只要能坐著車到處走走晃晃、遊山玩水,更要「自己走出去」。
能走得出門究竟為什麼那麼重要?58歲的張先生說: 「我現在已經60幾歲上樓梯膝蓋比較吃力,爬樓梯爬多層有點喘,⼤概就這⽅面(比不上年輕人)。不過,我上課是絕不會輸年輕⼈。我呀,說我老好像不太像,我還沒有那種感受。年紀⼤的人⼤概是⾛不動了,身體器官衰竭了吧。」53歲的李阿姨則是說:「老,就是動不了的感覺, 變成事事要求⼈…⼿抬不起來怎麼吃飯…沒有辦法舉高、往後、往前,是不是都要事事求⼈?你想要出去玩,沒辦法,左痛右痛,膝蓋走不動。」走出門不只是一個形式,更是一個證明自己還年輕、還相當有活力的具體表現,亦是能不靠別人,可以自主生活的基本條件。
就像47歲李小姐說:「健康比較不好…就像機器⼀定越來越糟啊,…,尤其我又喜歡跳舞,膝蓋一定越來越不好,我發現老⼈人家退化⼤部分都是腳到膝蓋。很多老人家都這樣說…所以我覺得要保養膝蓋。」顧好膝蓋,成了要走出門的關鍵因素。
而顧膝蓋有免錢的顧法,也有花錢的方式。免費的顧膝蓋方式包含了:一、選擇比較不傷膝蓋的運動,避免運動傷害;二、動作盡量是不傷害膝蓋的姿勢或角度;三、嚴選運動場地,避免運動傷害。以50歲的陳小姐為例,她提到: 「人不能走路很痛苦耶。到50幾歲之後慢慢的膝蓋⼀定都會退化,所以你要先預防,沒有太刻意的⽅式,如果運動就儘量不要那種單肢體的,儘量平衡,⾛路腳尖先著地,有⼀點彈性,就會減少膝蓋的衝擊⼒力道。」又或者像40歲的黃小姐: 「像我妹去跑⾺馬拉松回來就開始貼布了…會覺得她神經病,運動回來還要貼貼布是有問題喔?我們這年紀膝蓋已經就是你要保養,所以我不太會去常做那種類型的運動。」
除了自己平時多加注意外,有的消費者亦會付費來照顧膝蓋,方式包括:一、透過運動裝備,來避免運動傷害;二、透過膝蓋復健課程;三、透過吃保健食品,加強鈣質吸收;四、透過吃富含膠質的食物,加強鈣質吸收;五、行動輔具。在談及「有付費」的項目時,大多會跟「爬山」緊密相關。 45歲闕先生:「爬⼭當然要買護膝,我年紀到了,因為要保護⾃己的膝蓋…是登山專⽤的護膝,不是⼀般菜市場那種護膝。價格是一般市場賣的兩三倍價錢吧。我跑步不會用護膝。因為下降比較傷膝蓋,最好用護膝去保護你的關節。」49歲的吳小姐還報名了膝蓋復健課程,避免膝蓋提早退化:「我報名階梯課程,是在復健膝蓋,因為我很怕膝蓋不行。」而透過保健食品及食物補充,則是最為便利,卻也是消費者最不清楚是否有幫助的方式了。
從2015、2016年健康研究資料可知,對消費者而言,「護膝、鞋、食品」可謂照顧膝蓋的三大消費標的。其中,食品最簡單,但效果最難評估,以「吃安心」居多。護膝最直接,消費者大多會選擇在「覺得很傷膝蓋時」配戴,例如下山。但不會時時戴著,有人怕悶熱,有人則是對材質過敏, 或者就是覺得活動能力受到限制。提到更理想的行動護具、輔具,消費者想到的則是與「走路運動」最直接相關的-「鞋子」。 49歲的吳小姐說:「這個鞋⼦穿起來好像走路會很輕鬆,運動的時候穿,對膝蓋比較好。…因為我現在去爬山,⼀定要穿護膝,未來我希望我可以不⽤穿護膝就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