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由於您使用的瀏覽器已經過時,微軟已經於2016年停止IE10以下瀏覽器的技術支援,請您務必更新並建議您安裝Google Chrome瀏覽器
很抱歉!目前您的瀏覽器尺寸無法正常顯示,感謝您的配合。

資料載入中...

雖說我想獨立自主,卻仍渴望兒女主動關懷

不同於以往的長輩,接受新式教育的「新熟齡族」(以1954-1975出生為主體),一方面家庭教育養成仍以「父慈子孝」的華人倫理為主,但在歷經工商現代化高速發展,因社會歷練而自我意識逐漸抬頭,使得他們成為華人史上第一批既重視「個人」自我實現,又在意「家庭」重任,在個人與家庭之間來回擺盪的世代。退休,成為自我突破的轉捩點。

 

獨立自主,不作子女包袱

對新熟齡來說,在退休之前,家庭責任優先於自我發展,但未來退休之後,自我終於得到解放,就算不是自我意識高漲,至少也和家庭責任同等重要。身處華人傳統家庭價值逐漸式微的轉折時代,新熟齡族面對「孝順長輩、體貼晚輩」的三明治命運,更希望自己獨立自主,「不做子女的包袱」是他們給子女最大的體貼,也是對下一代盡責的方式。

「每一個人應該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不需要小孩幫我買飯、照顧我,也沒想過要依賴他,或讓他依賴我。」(台灣,女性,56歲)


沒有上一代「養兒防老」的觀念,新熟齡族不再認為退休後靠子女奉養是天經地義。因此,比上一代更加費心甚至提前規劃未來的財務健全、健康準備與老後照護,以延長老後生活仍能自主的時間。

「久病無孝子,我生病不要讓親人照顧。自己有筆錢、有實力,就提前轉嫁到保險上,不要因為病,把自己跟孩子的關係搞壞。」(台灣,男,46歲)

 

家庭聚會活動為親子關係增溫

此外,雖然新熟齡族對子女孝順的行為模式已轉向「重質不重量」,在乎「孝心重於孝行」,但心理模式仍渴望子女的「自發性關懷」,家務勞動和病中照料或許可以外包,但是成年子女主動的關心和照護,仍然無可取代。半數的「退休規劃先驅者」期待子女主動回應父母的親情,更在意孝行背後的心意,62歲陳媽媽提到「我不會拿他(兒子)的錢,但他還是要給紅包,我會把紅包袋收下,錢退給他們。」

 

當不需要子女日日孝親,於是相處時間縮短,與子女、媳婿直接或間接摩擦隨之減少,反而更能維持親子關係和諧,轉而透過聚會活動來達成情感交流。

 

因此先驅者相當重視例行性的家庭活動,特別是家庭聚會與家族出遊,根據東方線上E-ICP生活型態調查數,2015年台灣的家庭聚餐的比率(66%)正式超過朋友聚餐(60%)。如果聚會和出遊由子女所規劃,更是一種孝心的具體展現,有助於親子感情升溫,彼此間共有的回憶,更讓自己回味無窮。


傳情媒介,縮短親子代溝

為實現活躍、獨立自主的退休生活,多數先驅受訪者已提早關注身體健康、做好中長期財務規劃、並且減少干預子女生活;不過,他們仍在摸索親情的平衡點。多數新熟齡先驅受訪者已在熟練運用智慧型裝置與社交平台,增進對子女生活的了解。

雖然要求成為子女的臉書好友被拒絕的機率較高,但透過私密性較高的Line,用貼圖表達說不太出口的關心或替代嘮叨,卻能成功地拉近彼此距離。新熟齡族更期望子女從被動的訊息接收者,轉為主動對父母送出關懷,或者由孫輩扮演情感串聯者也可以。

華人一向不善於表達情感,因此更需要傳遞親情與關懷的媒介,考量祖孫三代的需求、能力以及家族親情鏈中的定位,如何促進彼此互動並滿足各方情感所需,會是熟齡產業在思考長者生活創新提案時的重要課題。

 

備註:龍吟研論採一對一深度訪談方式,2013-2016年在兩岸六大城市(台北/台中/高雄/北京/上海/廣州)訪談超過1600位年齡橫跨20-65歲的先驅消費者,從中描繪未來需求樣貌與變遷路徑。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