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中,個人價值建構在自我、家庭角色與社會角色之上,這三者的權衡比重,影響了我們的行為準則與生命抉擇。華人一向習慣滿足社會的期待與要求,因此當三者產生衝突時,社會角色的重要性常凌駕於其他兩者,成為決策的關鍵。
然而,退休卻使社會角色淡化,上一代華人多半選擇以家庭角色填補空缺,可是即將接棒退休的新熟齡(以1954-1975出生為主體),卻期望新社會角色的可能性。不管是擔任志工、運用個人專業,為社會貢獻一己之力,或是把志業變事業,新熟齡預備退休的人生舞台更加寬廣。
「人總有剩餘價值,只要能力許可,我還想再做些什麼。」(台灣,男性,58歲)
多數退休規劃先驅者把社會服務作為確立自我價值的證明,並具備走出家庭、結交友伴等多重效益。龍吟研論深度訪談94位退休規劃先驅者,將近一半在退休前就已經開始參與志工活動,他們十分在意自己對於社會的意義與社會價值的存續,也意識到社會服務需要新的能力養成。
有三位資深志工特別提及,想要順利開啟志工生涯,除了熱情還要具備專業力、適應力、社交力,尤其是後兩者。志工經驗超過20年、曾擔任看守所教誨師的榮大哥談到,「當志工其實不如想像中簡單,每個團體的相處方式都不一樣,熱忱固然很重要,但是融入團體、理解他們的運作方式更重要。」
除了身體力行從事社會服務,新熟齡中有一群為數不少的菁英分子,他們的共同期望是將自己在職場累積的專業或管理經驗,跨界運用於社會工作領域。不論是自創平台還是投入既有公益團體,都有助於事務的推動,擴大正面影響力。與時俱進、接軌年輕人是能否活用個人經驗值的關鍵。
57歲的外商人資高階主管崔爸爸,打算退休後擔任年輕人的免費職涯顧問,把個人智慧從一家公司擴大到服務更多社群,甚至計劃集結同好一起創立社會企業。在與年輕人的對談中,他也吸收新知和新觀念,讓自己調整溝通模式,附帶好處是心態常保青春不老。
歷練豐富的新熟齡,總想保留生活記憶與智慧結晶,保存的過程能再次回憶,能與親友分享,更有社會傳承的意味在。數位記錄與行動分享都是正在發生的分享創新進行式,對先驅者來說,與人直接的實體互動,與獲得立即的回饋更為關鍵。例如:相較於電子影像編輯,透過口述歷史的方式,更能傳達長者的生命歷程,從記憶中轉錄的生活細節更為豐富。還有一點,電子分享通常是單次性且形貌固定,實體分享卻可因每次對象不同而調整內容,不斷重述,分享的快樂也因為直接面對聽眾的回饋,可以不斷重新體會。
所以新熟齡更希望有機會在民宿、地方特色小店、社區、國小國中當志工,講述自己所累積的知識與人生經驗。實體互動與虛擬互動的無縫串接與相互引流,成為下一波分享創新的機會點。
新熟齡正在重塑人生價值的新舞台,中年以前的社會參與是為了生活,中年後的社會參與本身就是生活,從「心」而起的社會參與需要培養新能力。
備註:龍吟研論採一對一深度訪談方式,2013-2016年在兩岸六大城市(台北/台中/高雄/北京/上海/廣州)訪談超過1600位年齡橫跨20-65歲的先驅消費者,從中描繪未來需求樣貌與變遷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