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廣集團旗下華視日前提出資產活化的可行性方案,目前內部仍在協調中尚未定案,惟媒體及外界由於所獲訊息有限,因此對本案有所誤解,對於外界的關切公視邵董事長2日特別召開記者會對外澄清,也希望大家對於華視目前面對長年虧損的困境有所了解,並對提出的計畫能給予支持。
其實在本屆公視董事會成立之後,前文化部龍部長就曾為華視的未來該何去何從徵求董事們的意見,當時大家的初步共識:1.資產活化;2.轉型成為社會企業。
當時公視及華視內部有許多事務待處理,可謂百廢待舉,在許多董事熱心參與下,成立了「資產活化研究小組」,並初步提出可行性方案。上次公視董事會中也建議華視轉型為社會企業,才有機會讓華視脫胎換骨,成為新電視媒體。
以台灣來講,以公益為定位的電視台有公視一個就夠了,華視有沒有必要定位為公廣集團的電視台值得探討。
從長遠的角度來看,華視未來的定位應轉型成為社會企業,讓它以商業電視台的模式來運作,一方面透過資產活化,讓華視有固定的收入,另一方面,也讓華視的營利行為能兼顧社會責任。
此外,為了挹注華視資源,應以合理價格將華視的股份釋股由全民分散入股,讓有興趣參與社會企業的民眾可以一同參與,公視則保留約20%的適當比例成為大股東,長期目標並推動華視的上市。
但未來華視一旦轉型成社會企業,如果有盈餘時,股東的股利只能分走盈餘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盈餘則要繼續投入做為社會企業長期發展之用,以回饋社會。
很重要的是,華視要以民營化的思維,建立起王道-能共創價值且利益平衡的機制,如此華視滿足未來工商社會的需求。且如果能藉由讓社會上認同華視成為社會企業的人來投資,日後即使視資產活化也不會落入財團手中,可以從這個角度思考看有沒有活路,一勞永逸。
且為了讓華視有更多的周轉資金,解決目前借貸金額不斷攀升的問題,可以全民釋股相同的條件來辦理現金增資,讓華視有更多的資源,除了可償還銀行借貸外,並可投入具有前瞻性及長期性的投資,成為大眾媒體的典範。
華視未來積極進行資產活化,並非是要賣掉資產,而是只出租,這比目前閒置資產能創造更多價值。
此外,對於公視本身來說,在推動華視全民釋股後,公視基金應可挹注100多億元的資源,這筆資源也可讓公視投入製作更多具前瞻性及優質的節目,相信將能更有助落實公視“看見更好的未來”這個願景,也讓世界看見台灣!
by公視董事/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施振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