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上眼睛試著想像一下,十五年後你的生活從早到晚會怎麼過?是含飴弄孫、四處旅遊、享受田園樂趣還是另有其他的可能性?
從龍吟研論過去三年對1954-1975出生者為主體的「新熟齡族」身上,我們可以看見退休的意義不再等於在家休息,新熟齡腦海中的退休生活想像,相較於上一代的長輩更加豐富多元。同時,新熟齡追求的生活信念緊扣著「自主」的核心向外延伸,表現在生活照料不願麻煩他人、追求自我價值等面向上,這點在上一輩長者身上較少看見。
這樣的差異也提醒所有為長者推出服務、為長者設計的企業、團隊,該聽聽新熟齡族的聲音,不應該再從過去對長輩的刻板印象出發,才能設計出滿足他們需求的商品與服務。
龍吟研論今年十月舉辦智慧城市我來講系列工作坊,到六個縣市共十個地點與當地「三、四、五年級」的長輩聊生活困擾,並且讓他們與學生設計師共創解決困擾的概念。和各地長者接觸的過程中,新熟齡族的心聲之於過往對長輩刻板印象間的差異更是明顯,如新竹東區的大姐們聚焦於日間照顧、終身學習的討論,最終的創新概念——長青育樂營,將「新熟齡族」的特點展露無遺。
年紀漸長,從職場舞台退休,生活頓失重心,在沒有家人陪伴的情況下,需要自己規劃、安排生活。目前部分長輩會選擇各地長青大學、松年大學從事學習活動,或到日間照顧中心參與機構排定的活動,並一併解決午餐。但目前的選項卻不符合現場「五年級」大姐們的未來需求,在新熟齡族的未來想像中,活動場域的運作機制需要更彈性,且大姐們一致期待可以翻轉「長輩等同被照顧者」的既定印象,除了接受服務外還可以分享自身的能量。
在共創的過程中,學生設計師一開始端出了「老幼共托」的概念徵詢大姐們的意見,只見她們面帶遲疑地說:「照顧孩子這種事情,我們都幹一輩子了,退休後和他們玩玩可以,要是得負擔起什麼照顧責任就太沈重啦。」好不容易拋開責任包袱的退休生活,不想再有壓力束縛的意味明顯。
剔除老幼共托的概念後,有位大姐主動提出課程活動需對學員保持彈性:「到時候年紀大,大概天天都要在這裡活動,但是有時候因為身體不舒服、心情不太好,或是對今天的活動沒有興趣,我能夠自由地選擇是否加入課程活動嗎?」在這個期待的背期後,可以發現長者學習組織仍維持制式的課程安排,與新熟齡族的期待有落差,使他們望之卻步。
最後談及各式課程、活動內容設計,大姐們期待未來能夠繼續和社會、年輕人保持互動。不同的是年輕人來長青育樂營帶領活動,大姐們不再只是被動的學生和聽眾,而是希望能夠貢獻自身專長與能力進行交換。透過促進雙方交流的機制設計,新熟齡族未來的日間照顧中心,不再僅是提供長者照顧的機構,而是青銀互惠、互動的交流空間。
新竹市東區大姐們依需求與想望,描繪未來的長青育樂營樣貌
概念發想:陳彩雲、蘇金鳳、林芳如、何麗娥、楊月鈴
視覺轉化:台科大游硯雅
新竹市東區提出「長青育樂營」、新竹縣峨眉鄉提出「社區健康學習中心」、新竹縣湖口鄉提出「日照大學」、台中市烏日區提出「長者學習中心」、高雄市新營區提出「健康育樂中心」,在在顯示長者需要一個鄰近的固定聚眾場所與活動空間,一定有人可以聊天說話、能夠吸收各種知識與培養新能力、還能把自己的能力和時間貢獻給所需的各式對象。各地方長者所想的未來生活情境,不約而同地期盼老後的自己不僅是服務的接收者,同時也是可以分享自身能力的給予者。
備註:龍吟研論採一對一深度訪談方式,2013-2016年在兩岸六大城市(台北/台中/高雄/北京/上海/廣州)訪談超過1600位年齡橫跨20-65歲的先驅消費者,從中描繪未來需求樣貌與變遷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