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文華、林宛瑩
1/17龍吟趨勢論壇「嬉有益!遊戲壯志樂滿地」這個演講標題,是鈊象電子總經理江順成親自再三琢磨後給出來的,有遊戲廣告的口語感,還順道戳了一下古人說的「勤有功,戲無益」。
江順成對「嬉有益」的見解來自投入遊戲產業三十年觀察,發現「會玩的小孩,身體比較健康,想法比較不會死板;大人也是,喜歡玩遊戲的,個性比較活潑,心情也比較快活。」在高齡醫學方面,現今醫學界已著手遊戲與預防失智症的研究,雖然還沒有規模化數據,但已有初步實證發現,每天玩遊戲、為期半年的長者,比起沒玩遊戲的,腦部的部分區域體積有明顯增加(註)。
溯源「遊戲」定義,從西方皇室打的馬球到東方的麻將,再看足球、籃球從簡易遊戲發展到全球化職業運動,其實都在遊戲範疇裡。能在人類歷史裡佔有一席之地且繁衍擴大,「一定是帶給人快樂,他才會玩嘛。」至於熟齡朋友打電玩,可以視為實體遊戲的延伸,相對不受天氣、場地、年紀、體力的影響,在不方便或「打不動」的時候,依然能夠鍛鍊身體和頭腦。
他回想創業初期,大家一早七點左右就到公司先玩益智遊戲PK一下;午餐、晚餐後也各小玩一陣,然後繼續加班。當時儘管狀況多、工作時間長,但遊戲會讓人處在亢奮狀態,有鬥志面對挑戰。他說:「會玩的人比較會正向思考,能夠積極面對困難。」他在類型、份量、心理效益上有獨到看法。
首先是類型。打遊戲和反應力高度相關,「人的反應會隨著生理狀態變化」,熟齡朋友要看自己能力選適合的,比如輕運動的、益智的就不錯。另外像華人常玩的麻將,電玩機制通常設定兩秒內要出牌,他認為這個門檻對熟齡朋友可能有點高,考慮放寬一點,笑說:「要不然每把都相公。」
其次是份量,過與不及都不好。他打了個比方:「一天吃一顆蘋果,叫做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一天吃十顆蘋果,血糖過高就要看醫生了。」熟齡朋友玩遊戲,像打鼓機、跳舞機這類體感形式的,10~20分鐘就很有感覺。
相較遊戲促進身體醒腦活血,心理效益更耐人尋味。他看過六、七十歲的大朋友在商場玩跳舞機引來圍觀,臉上笑容滿是成就感;也有人因遊戲和兒孫輩產生更融洽的連結。而在遊戲機制設定上,從起初簡單到後面越來越困難,甚至失敗了要續投接關,這是成就與挫折相互搭配的動態平衡,無形中一直提供刺激,不像有些大朋友的活動,因為怕傷他們的心,只給稱讚不給挑戰,久了反而無趣。
訪談到一段落,我們想談了這麼多不如直接玩玩看,他馬上答應,大方地帶我們到展示間親身示範。先前採訪時還有點嚴肅的氣氛,一玩開了馬上不同。原來想再多聊一點「壯志樂滿地」意涵,不過看到江總的神情,已經溢於言表。
註:資料來自聯合報〈陳亮恭/電玩遊戲防老的產業契機〉
*即刻報名「2019龍吟趨勢論壇:2033臺灣.變」,深入學習遊戲產業如何切入熟齡市場:https://www.accupass.com/event/1811290433051758886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