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護國神山台積電宣佈將擴大赴美投資設廠引發各界關注。我的看法是,台積電擴大海外佈局是台灣國力的延伸,主要是為更貼近巿場與客戶的需求,加上台灣的人才、土地、水電等資源有限,海外設廠是借重當地的資源提升競爭力,長期將為台灣創造更大的價值。
我1971年畢業後第一個工作就是在竹北環宇電子電晶體及IC封裝公司的研發部門,開發台灣第一部桌上型電算器,當時的算力才4bits。後來環宇的老闆找我共同創辦榮泰電子,開發掌上型電算器。目前台灣大型ICT集團的創辦人都是做電算器起家。
1976年創辦宏碁,基於PC的需求,公司開發晶片,並委託日本半導體公司代工。1984年成立了台灣第一家創投公司—宏大創投,也投資到矽谷的記憶體設計公司—國善。此外並投資成立IC設計公司—揚智及記憶體晶片製造的德碁公司。
看了半導體產業五十多年來的發展,當初只知道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沒想到如今在AI運算力的需求帶動下,半導體產業高度成長。
美國是半導體的最大巿場,台積電最主要的客戶也都在美國。一方面美國政府基於國安及產業安全的考量,希望台積電赴美投資設廠;另一方面,又以關稅迫使台積電的美國客戶殷切希望台積電赴美設廠,以化解關稅造成成本攀升的問題。
雖然外界有聲音擔憂台積電的先進技術會因此外流,長期恐對台積電不利。但其實台積電的總部在台灣,研發技術核心也在台灣。台積電內部有一個夜鷹計畫,台灣的研發人員24小時接力式投入研發,以取得技術世界領先的地位。
除了巿場的考量,台灣的土地、水電、人才等資源都是有限的,無法滿足全世界的需求,因此台積電擴大海外佈局,是借重包括美國及各國的土地、水電與人才,讓台積電擁有全世界的資源,才能讓台積電的未來更具國際競爭力,創造更大的價值。
此外,台商的半導體供應鏈將來在美國落腳後,除了供應給台積電外,也會供應給英特爾、美光等半導體業者,讓台商的能量服務全世界的需求,如此才能提升國際競爭力。
因此,我說台積電與台商擴大在海外投資佈局,是台灣國力的延伸,才能讓台灣供應鏈變成全球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
且台積電所承諾的投資金額也不是一天就到位,而是因應未來的發展計畫,配合巿場需求,有計畫性地投資擴廠,這相對於在台灣的整體規模仍然比例不高,且最先進的核心技術依然是留在台灣。
政治往往看不到全貌,只看到自己想看的一些現象,如此會有盲點。當年日本世界第一時,政治人物提出「產業空洞化」,呼籲產業要留在日本發展,結果造成日本國際化競爭力不足的困境。
1992年我提出微笑曲線理論,與公司同仁溝通,就是希望將科學園區中附加價值較低的PC組裝工作移到海外,讓台灣的產線朝向更高附加價值的領域發展,也讓台灣有限的人力能做相對更高附加價值的工作。
政治人物往往只看短期,希望大家有工作,工作不要外移。但台灣的資源有限,基於產業的永續發展與競爭力,我們要把有限的資源用在更高附加價值的地方。
台灣的定位就是「科技島」,同時也要扮演「世界公民」的角色,對當地做出貢獻。台積電在巿場當地投資,不僅對當地有利,其實也對台灣更有利,讓台積電的技術能創造更大的附加價值,利他是最好的利己。
(作者為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施振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