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有形」「無形」「直接」「間接」「現在」「未來」六面向看企業
《時代》雜誌最近選出的2011年度風雲人物,是全球各地蜂擁而起的「占領者」(protesters)們。其實,這等於是人們對各種「不王道」的現象,所發出的反抗聲音。
王道企業重平衡,「人」尤為重要
從王道觀點來審視企業,首先要看它創造的「價值」多寡,其次則要看,是否能取得各種利益相關者的「平衡」。今天華爾街會這樣,就是分配不平衡。企業經營高層都從「小我」利益出發,不僅不夠利他,甚至還損人以利己,最後便引起社會反感。那些華爾街精英,其工作雖有貢獻,但仍對社會造成不平,因此反而成了社會和諧的破壞者。
在各種利益相關者中,「人」是企業最珍貴的資產,卻也是最難照顧、取得信任的。
過去我們常說採「人礦」,因為企業要成長須靠人才,只要培育得宜,員工的能力與經驗都會持續累積、進步,這些都是競爭要素。相對的,只要有一個人的利益被忽略,他就會發出不平之鳴,伸張權利,最後整個組織所創造的價值,也可能跟著大打折扣。
所以領導者的責任就在於,要把企業所有的利益相關者,塑造成一個「利益共同體」,讓大家休戚與共,把更多人的觀點與感受考慮進去,讓大家認同一致的價值觀。
可惜,現在企業的經營高層往往在面對股市的壓力下,只在乎股價的表現或自身的獎金,常忽略了包括客戶、員工、社會大眾等人的聲音。
企業創造「價值」,不能只看錢財
再來看企業創造的價值,絕不只有錢財而已。國外曾提出「三重底線」(Triple BottomLine)觀念,呼籲從經濟、環境、社會等三方面評估企業所創造的價值與影響。
但我認為,應該從六個方面重新計算企業的「帳」。以往評估一家企業的競爭力,多半用它創造的「價值」,除以原本投入的「成本」,數值愈高,競爭力愈強。但各種價值與成本都具備:「有形」或「無形」「直接」或「間接」「現在」或「未來」等六種可能的面向。我們應以類似「平衡計分卡」的概念,全面計算企業的總帳。
現階段看企業,大多是用「錢」為單位,但那只是一種屬於有形、直接、且屬於現在的財務指標。其他像是人力資源的成長、對自然資源的衝擊、員工的成就感、對社會未來的影響層面等,都很難算進去。
當然,錢是很重要的指標沒錯,但不該是唯一指標!例如,若一家公司賺了大錢,卻造成環境污染,那要不要扣分?這種評估方式不但要全面,更應是動態的。例如,若某公司的創新產品或技術雖然現在不賺錢,但對未來社會進步卻有很大貢獻,那該不該加分?這是要鼓勵大家用更長期、全面、平衡的基準,重新評估一家企業的價值。若看的面夠廣、觀察週期夠長,很多觀點會改變。
事實上,這種平衡計分的概念,也可以應用到其他領域。像以前國內在辯論產業是否該外移時,多半用「產值」多寡來評估,所以規模愈大的企業愈不准外移。但我卻主張應研究一套「安全係數」,把產業與技術的關鍵性、重要性等無形元素考慮進去,關鍵不在「產值」,而在「總附加價值」的高低。
不過,要編制這種算總帳的方法,必須集結各種跨領域的專家與學者,大家一起來突破瓶頸才行。
(高宜凡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