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的形象應該是科技業或製造業,不過我1976年創業的時候就是投入服務業,因為創業當時缺乏資金,只能以服務業開始,因此我引進了美國的科技跟產品,替很多工廠做研究發展,為客戶服務。
2000年時,宏碁把製造業務分割出去,專注在品牌行銷服務的領域發展,轉型後宏碁多年來都是台灣規模最大的服務業者。
服務業創新價值的空間 是製造業的5倍
在我退休後,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提升台灣的整體競爭力與永續發展,我認為,服務業將是台灣經濟長期發展的新動力,而且我也發現服務業這個領域比起製造業,有著千倍的機會,不過也有100倍的挑戰。
為什麼說是千倍機會?
從GDP來看,台灣服務業的GDP產值是製造業兩倍多。其次,從可創造的附加價值空間來看,台灣的製造業在世界上已是頂尖,未來改善的空間相對有限,反觀服務業
未來可創造的附加價值空間預估至少是製造業的五倍。
此外,由市場空間的角度來看,台灣的市場規模只占全球市場不到1%,如果未來服務業可以國際化,市場規模可以有100倍的成長空間,那大家可以算算看,是不是等於服務業有千倍機會。
服務業國際化 王道才能致勝
不過服務業這個千倍機會需要下一個百年來努力,想像空間非常大,但相對也面對很大挑戰。
服務業千倍商機=2(GDP)X 5(附加價值空間)X 100(市場空間)
服務業百倍挑戰=5(創新價值)X 20(國際經營)
挑戰在於,服務業要提供具有容易複製的創新價值,比製造業難度高五倍。比如說,科技的創新可以在實驗室裡創新,做好了就可以大量複製;但服務業的創新,要做實驗一定要面對活的人、不是死的機器,而且每天變化,還要複製與量化,相對挑戰是比較大的。
何況各國服務業一般都是受保護行業,要打破人家的國門,進去做服務,相對在國際經營的挑戰難度更是大了20倍,比製造業大得多。
服務業要國際化,更要具備王道精神才能致勝。
除此之外,服務業的經營需要關心端到端,且要直接面對消費者,其間所面對的利益相關者的數量,相對比製造業多很多。
在此情況下,從端到端、國內到國外、各種不同的利益相關者,都需要以王道的精神與思惟來對待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及平衡,如此才能致勝。
現在是經濟轉型關鍵的時刻,我相信基於台灣的長期競爭力考量,推動服務業國際化,將是台灣接下來30至50年的希望工程,我也希望有志者能勇於投入,一同來面對這個新挑戰。
(鄭景尤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