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由於您使用的瀏覽器已經過時,微軟已經於2016年停止IE10以下瀏覽器的技術支援,請您務必更新並建議您安裝Google Chrome瀏覽器
很抱歉!目前您的瀏覽器尺寸無法正常顯示,感謝您的配合。

資料載入中...

譯不準,行不精

2022/12/05 轉載自聯合報名人堂專欄 作者/施振榮

古人有云:「名不正,則言不順。」(出自論語)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古人藉以告訴我們,做人做事必須理由正當而充足,不正名就容易產生誤導。
今日,我則要提出:「譯不準,則行不精。」主要是我觀察到目前社會上有許多翻譯用語,由於一開始的概念源自於國外,翻譯者如果不能精準掌握概念原本的意義,翻譯後就容易造成誤解與偏頗。

舉例來說,英文「Computer」一般的俗名翻譯為「電腦」,較正式的名稱則翻譯為「電子計算機」,但這兩個翻譯都是從具體、有形、看得見的角度來思考,雖然翻譯起來較容易理解及想像,但也容易造成誤導,因為人腦的運算能力雖有極限,但人有智慧,兩者的境界還是有本質的不同。

至於近來校園出現一些新的「Computing」學院,就翻譯為「運算」學院,這是從無形的角度思考,翻譯相對較為貼切。

又如「AI」的英文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雖然一般習慣翻譯為「人工智慧」,但會誤導好像可以取代人類,其實引擎的出現讓人類的體力可以延伸,AI則是透過晶片讓運算力可以延伸,但它們只是接受指令去運算或分析大數據,背後還是要靠人來指揮,人的智慧才是活的,晶片運算只是死的。

此外,「Robot」一般翻譯為「機器人」,這也是從有形及具象的角度思考,其實隨著科技發展,現在的機器人早已無所不在,表現在外的形式也不一定是人形,甚至只是無形的軟體,也沒有實體機器。

之所以會出現這些思維的盲點,我認為,主要是一個概念往往同時有顯性面與隱性面,大家容易只看到事物的顯性面,卻忽略了背後的隱性面,雖然顯性面較易傳達,也較具像化,讓人容易認知,但也會因此出現盲點。

就如「IoT」(Internet of Things),一般翻譯為「物聯網」,但這個翻譯只重視了「物」。其實所謂的「Things」包括了「事」和「物」,物是有形的,事是無形的,反而許多無形的事串聯起來背後的意義更為重大。

又如源自歐洲的「Classical Music」,公認是音樂表演藝術的最高境界,一般指的是西方從十一世紀以來發展,而至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時期達到高峰的歐洲主流音樂。一般翻譯為「古典音樂」,但用「古」字會誤導大家的理解,我認為翻譯成「經典音樂」會較合適。

另外談到英文的「Virtual」,其實它的原意並不是指「虛」的,雖然看不見,但卻是具體的、有效的,有實無名的意思,但中文翻譯「虛擬」的字義往往會誤導了大家。

此外,很多人將「Industry」翻譯為「工業」,其實Industry的英文是「產業」之意,一字之差,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實際上,Industries還包含了GDP占三分之二以上的服務業,甚至教育產業、醫療產業,都是Industries的一環。

我之所以特別要把這些大家慣用的名詞講清楚,更精確地表達其原意,是因為這些觀念是核心思維,思維對了,才能進一步創造價值,否則會受到文字的表面意義誤導。

(作者為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