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80年代,台灣曾經啟動了個人電腦與半導體產業的典範轉移,而始作俑者就是宏碁與台積電,產業發展趨勢也從「垂直整合」走向「垂直分工」,讓台灣有機會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關鍵的分工角色。而未來台灣將有機會在電動車產業再次啟動典範轉移。
一般在產業發展初期,基於運作的有效性,多是先以垂直整合的模式開始做起,由系統廠商(如IC、PC、汽車業者)配合巿場需求,把上中下游整合起來。
當技術成熟以後,就會開始啟動產業的典範轉移,由垂直整合走向垂直分工的生態。由於在典範轉移的初期因為競爭激烈,加上產業技術日趨成熟,帶動了產業之間的淘汰與整併,並對原本領先的供應商帶來威脅。
而原本居領先地位的供應商為了保護既有的優勢,加上不適應垂直分工的新生態,往往喪失在典範轉移過程中的新機會。
舉例來說,IC業者也是扮演系統廠商的角色,所以早期是以IDM的模式在運作,自己設計同時自己製造。後來純IC設計公司愈來愈多,加上系統公司開始設計自己的IC,早期是委託IDM製造,後來就直接找晶圓代工廠製造,台積電的成立使IC設計公司有了專業的依靠。
又如當年PC的發展過程,因IBM個人電腦不用自己的CPU,而是採用Intel x86 CPU+微軟MS DOS作業系統,也因而啟動了PC的垂直分工生態。
後來Compaq與Acer推出與IBM相容的PC,成本降低,經濟規模提升,產業垂直分工的生態形成,如同1991年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提到,世界將走向“Computerless computer company”(不做電腦的電腦公司)及“Fabless semiconductor company”(沒有晶圓廠的半導體公司)發展,也產生了新的贏家,諸如Dell、Nvidia、聯發科等等。
90年代,包括精英與華碩等主機板業者崛起,更使得有興趣投入PC的新加入者可以很容易成為PC公司,只要買來台灣業者提供的主機板、機殼、電源供應器及其他零組件,就可以自行組裝PC,成為白牌電腦,這在當時占了大半的PC巿場。
而Acer在面對這個大趨勢下,1992年一方面我提出了微笑曲線,同時也啟動宏碁的第一次再造,PC以速食式的產銷模式,把附加價值相對較低的裝配(在微笑曲線中間)移到海外,Acer在海外共有42個組裝據點,主機板用空運,機殼用海運。再造後也讓Acer再次回到高度成長。
至於在NB筆記型電腦方面,製造的難度及整合度相對比PC高很多,主要業者如廣達與仁寶等專業NB代工公司。
Acer早年也曾經為IBM、Dell、Apple等品牌業者代工PC及NB,不過由於客戶擔心巿場衝突,因此後來都改找專業的代工公司。Acer也在2000年第二次再造將品牌與研製服務分開,將產銷垂直分工讓雙方都更具競爭力。
雖然垂直分工是大勢所趨,不過台灣與美國較具有彈性的文化,可以接受在產業分工中扮演一個角色,日本相對彈性較低。
而美商AMD將IC設計與晶圓代工(格羅方德)分拆後,由於一開始因合約限制只能委託自家分出去的晶圓代工廠製造,相對沒有競爭力,直到後來解除合約的限制,AMD找台積電合作,才大幅提升競爭力。
在垂直分工之下,客戶與供應商都是多元發展,不斷競爭,降低成本,相對也更有效率。
如今隨著電動車產業發展日益成熟,可以預見未來電動車產業發展也會跟個人電腦及半導體產業一樣,從垂直整合走向垂直分工,展開產業的典範轉移。
記得約三十年前,美國的專業雜誌就曾報導,如果汽車走入電子及PC產業的發展型態,創新及功能提升的速度將會加快,成本也會大幅降低,將可以造福更多消費者。
尤其傳統汽車引擎進入的障礙較高,但到了電動車時代,由於進入門檻降低,新舊廠商的競爭激烈,未來傳統汽車產業的經營模式,將受到來自科技產業及新創業者的新挑戰。
鴻海在電動車領域發展走的是NB模式,整合性較高,針對一般消費大眾的主流巿場,經濟規模較大,自己造車;至於庫得則是走PC的主機板模式,分工性高,切入物流車的利基巿場,沒有自己的車廠,是委託別人造車。
過去傳統車廠的運作模式,品牌車廠就是中心廠,零組件供應商都是衛星廠;但到電動車時代新思維,大家都可以扮演中心的角色,是以任務導向來決定誰是中心,而不是以規模大小來決定。誰負責該任務,誰就是該任務的中心,大的公司也可能是小公司的衛星廠。
雖然目前垂直整合的模式仍是車廠的主流,但一旦產業啟動典範轉移,將帶動許多新的機會,當然相對要花更長的時間,才能建立起電動車產業的新生態。
(作者為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施振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