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產業正面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產業 4.0在世界各國正加速推動變革之際,結合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等產業發展大趨勢,將為產業創造新一波的發展機會,也攸關未來台灣的產業競爭力。
過去為扶植台灣高科技產業竹的發展,政府在七、八O年代提出多項投資抵減的措施,鼓勵企業投資在人才訓練、研究發展、自動化設備等項目,並委由法人協助產業推動全面品質管理(TQM)及生產自動化,以加速產業升級,加上科學園區的設立,造就台灣高科技產業的快速起飛。
如今再次來到台灣發展的關鍵時刻,產業轉型升級已刻不容緩,但很重要的是要有新的策略思維。我們應從過去「由左想右」(技術導向)、轉為「以右引左」(市場需求導向),以內需來帶動外銷,推動服務業國際化,扶植產業升級轉型,這些都有賴政府政策上祭出獎勵措施來引導,以提升產業競爭力。
雖然政府祭出投資抵減的措施,財政部在初期稅收會減少,但以稅收換產業競爭力,將來稅收會增加,實際上政府並不吃虧,企業日後會「加倍奉還」。以台積電為例,早年台積電拿到政府最多的投資抵減,但如今台積電繳稅已是第一名的企業。
而且與他國的政策不同,我形容台灣政府的投資抵減是採取「獎學金制」,要有賺錢才能抵減,不像歐洲或大陸是「補貼制」,相對台灣的制度是較正確的方向,可以有效提升產業競爭力,比採取補貼制的保護主義好。且投資抵減是鼓勵有能力賺錢的人,加速投資到未來,承擔風險。
尤其此次是為了要推動各行業的轉型升級,如果讓各行業達一定規模的企業,針對推動產業4.0所做的投資都可享受投資抵減,沒有排除的產業,只排除不投資未來的人,例如投入智慧工廠,相信將能有效提升台灣產業未來的競爭力,更能有效創造市場。
因此我建議政府在思考評估投資抵減措施時,不要只想到稅收減少,而要「算總帳」,更要從創造隱性價值的角度來思考,以台灣產業經濟循環的長遠發展來算總帳,鼓勵有能力的企業投資未來,提升長期競爭力。
從台灣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其實政府各部會也是產業的利害相關者,彼此應該要一起攜手共創價值並兼顧利益平衡,財政部現在稅收少收,但將來會多收回來,且在有形、直接、現在的顯性價值外,也要注重無形、間接、未來的隱價值,如此長遠來看才能為台灣產業創造最大的總價值。
(作者為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施振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