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國內大學醫學系每年的總招生名額涉及醫師總量管制,每年上限西醫學生約1,300人,中醫系學生約365人。教育部過去對招生名額的限制有其必要性,主要是為了維持醫師的醫療品質及巿場的穩定性,但面對台灣未來的發展,教育部需要有新思維,超前部署醫師人力不足的問題。
步入高齡化社會後,對於醫療健康服務的需求將會愈來愈大,對醫師人力的需求也將會大幅度攀升。但過去主管醫療的衛生福利部,並沒有將醫療服務定位為產業,也不能公司化,因此面對未來的需求,思維應該有所改變,讓台灣的醫療服務朝產業化及國際化發展,建立新的能量。
不過對於推動台灣醫療服務朝國際化發展,有人擔心在目前醫師人力不足下,可能會擠壓國人就醫的權益,影響國人就醫的醫療品質,因此不支持台灣醫療服務朝國際化發展。
其實我的看法不同,我認為台灣醫療服務若能朝產業化及國際化發展,未來十分具有潛力,尤其國際巿場比台灣大百倍以上,將能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同時可以透過以「外銷補貼內銷」的策略(指透過服務國際巿場的收入來補貼國內巿場),反而可以讓國內獲得更好的醫療服務及照顧,並不會疏忽國內的就醫需求。
但台灣的醫療服務要朝產業化及國際化的新方向發展,首先就要解決醫師員額不足的問題,因此教育部對於每年醫學系招生名額的上限,就需要重新考量未來的發展需求,採取將名額適度逐年放寬的政策,才能滿足醫療服務產業化及國際化之後的需要。
之前台灣為因為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需要,為解決人才不足的問題,立法院特別通過「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產學創新條例)」,包括陽明交大、清大、台大、成大等頂尖大學設立創新學院,投入培育半導體人才。
人才不足會影響未來的發展,也會讓台灣在國際上能發揮的影響力受到限制,尤其未來台灣醫療服務如果能夠朝產業化及國際化發展,日後將和台灣的ICT產業一樣,將能夠對國際做出更大的貢獻。
所以我十多年來不斷呼籲,為台灣產業競爭力考量,政府相關部會除了扮演維持市場秩序健全的角色外,應更積極以產業發展做為推展政策的重點,包括財政部、金管會、教育部、衛福部、交通部、NCC等部會,在“管制”的思維之外,同時要兼顧“產業發展”的思維,讓台灣的潛力能夠有效發揮。
尤其高齡化社會是全球共同面臨的新挑戰,未來醫療服務在老年照顧的需求十分龐大,如果能有效整合台灣在科技領域的優勢,藉由跨域合作找到可以國際化的應用方案,並先在國內市場練兵,輔以政府政策扶植,以內需帶動外銷,積極超前部署,相信將能為台灣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否則台灣也將喪失國際化發展的新機會。
(作者為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施振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