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研論2015年訪談台灣家務外包先驅消費者,在他們的認知中,家務工作不只是生活事務,還是家庭成員對家付出愛和責任的表現,這些責任源於他人對自身家庭角色的期許。許多婚前獨善其身的先驅消費者,成家後願意犧牲部分自我時空,表示對家庭盡責。
45歲的李小姐很具體地說出責任帶來的差異:「自己買房子成家雜事會變多,但都是錢可以解決的。可是有小孩跟另外一半就不是錢可以完全解決的。我覺得有時候不是錢的問題,是責任的問題。」
但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價值觀卻難以實踐,這群先驅消費者生活節奏緊湊,每天除了工作大小事,回家又有許多生活瑣事待處理,時間被切割得支離破碎,在零碎的空閒時間裡,於公於私都得不到喘息。
上述狀況已不再是職業婦女專屬的生活腳本,台灣過去「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性別分工漸漸鬆動,許多女性走入職場,男性需要分攤原被視為女性分內之事的家務工作,工作與家庭的平衡成為家庭成員面對的共同挑戰。
同時,也因為現代家庭結構形式漸趨多元,單親、頂客、一人家庭的比例漸漸成長,相較於以往,現代家庭成員較少,需要幫忙時可能苦無幫手,除了將家務暫時延宕外也只能轉求其他的資源協助。
「我忍受到沒時間辦自己的事情,就毅然決然請人家來幫忙打掃,我要抽一點時間來教我兒子功課、陪伴、帶他們出去玩,不然週末還要整理家裡、工作真的很累。」身為家務老手的劉大姐回憶當時家務外包的動機。
從先驅消費者的經驗中,我們看見被賦予「家庭責任」意義的繁重家務,碰上緊湊的生活步調,讓許多人的生活逐漸失衡,在混亂中消費者渴望得到緩衝的空間。
因為環境條件的變遷,加上消費者生活型態的轉變,面臨心有餘而力不足、想要做又做不來的現狀,分攤家務的產品和服務需求理應會越來越高,但企業只要推出相應的服務就可以打入消費者的心坎嗎?或說,坊間早有多種的家務服務,難道不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前,需要先回到消費者的立場思考,因為受到「家事即責任」的價值觀影響,在家務外包出去之前,消費者會先經歷內心糾結,他們需要理由合理化自己使用外包服務的行為,讓旁人看來自己雖然花錢尋找外包家務,但仍是一個盡責的家庭成員。
另一方面,若是其他成員主動開口要尋求家務外包,甚至替自己找來家務幫手,也能協助消費者繞過「轉嫁家務責任」的壓力。對其他成員而言這樣的作為也成了替家人分勞解憂的表現。
33歲鄭先生因為工作無法分擔照顧祖母的責任,最後花錢尋求看護分擔父親照顧辛勞:「我父親兩天要出去放風,三天照顧我祖母,其實照顧老人家也很累,我就是花一筆錢讓父親更輕鬆一點。」這樣的做法對他的父親而言,不僅可以卸下自己沒有完全料理長輩照顧的愧疚,在外人眼中兒子的作法也是體貼自己辛勞的表現。
從台灣家務外包先驅消費者的身上,不難發現企業提供的服務本身要足夠貼心外,在消費者購買服務之前,也需要你們為他多想一步!
備註:龍吟研論採一對一深度訪談方式,2013-2016年在兩岸六大城市(台北/台中/高雄/北京/上海/廣州)訪談超過1600位年齡橫跨20-65歲的先驅消費者,從中描繪未來需求樣貌與變遷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