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銀髮族協會烏克麗麗班,在樂樂活發表會上展現學習已久的烏克麗麗琴藝(圖片來源:智榮基金會)
文/智榮基金會龍吟研論 陳倖翠、潘令妍
台灣人口正快速老化,占台灣1/4人口的「戰後嬰兒潮世代」(baby boomers)陸續走向退休人生,且這股「退休潮」將持續到2029年。在人口一邊出生率銳減、一邊高速老化的環境下,人們如何能在人生下半場好好享受退休生活,已經成為相當重要的議題。對於長輩而言,面對從工作到退休,轉換人生安排和重心的過程是相當艱鉅的挑戰,但同時可能迎來生活方式的全面改造,端看退休「轉骨」做得好不好。究竟臺灣的中高齡們對未來生活可能的種種改變,最擔心的事情為何?有哪些具體的退休規劃?理想的退休生活樣貌又是何種圖像?如何能讓長輩真正實現活躍的退休人生,是我們所欲探討的核心問題。
智榮基金會六年來一路關注台灣新熟齡的生活需求,其中,中高齡對未來的擔憂以「不能避免生理弱化,所以要好好儲存健康本錢」、「不能自己好好生活,所以得建構退休生活內容」為主要兩大核心(如圖一)。
圖一、未來的擔憂
資料來源|智榮基金會「集體創想2033樂活島」研究報告(2019)註1
2018年,智榮基金會再與童庭基金會共同合作「臺中烏日中高齡學習需求調查註2」,以臺中市烏日區的中高齡學習者為樣本,探討中高齡如何將興趣專長深化為學習,作為人生第二舞台的開發,並透過持續學習參與,促進健康、提升退休生活品質,達到成功活躍老化。
首先,本調查將「退休準備階段」區分為六大面向:分別是「學習成長需求」、「職涯調整重構」、「健康體本累積」、「社會關係維繫」、「居住環境調整」與「財務支援規劃」(如圖三所示),透過問卷了解中高齡的退休準備與規劃的重視要素。
圖二、退休準備階段六面向
資料來源|智榮基金會與童庭基金會合作之臺中烏日中高齡學習需求調查整理
研究結果發現(如圖四所示),「職涯調整重構」與「健康體本累積」為基礎必備的兩大退休準備重點,且男性首重「健康體本累積」、女性則多數思考「職涯調整重構」;其中,尚未退休者多擔憂退休後經濟狀況,因此亟需「財務規劃」的準備,而退休者對於退休後的期待則將焦點放在維持「社會關係」與不間斷「學習成長」。整體而言,「先有錢、再學習、才談社會參與」是隨年齡更迭、生活狀態改變,欲發展退休準備的三大階段。
圖三、退休準備優先排序
資料來源|智榮基金會與童庭基金會合作之臺中烏日中高齡學習需求調查 (扣除填答其他與都還沒準備者n=18,有效樣本n=368)
在歷年研究的質性訪談中,當被問到「退休後最想做什麼事?」,長輩大多數的答案竟是「另尋發揮的舞台」以保持個人價值感。無論是擔任據點志工、服務他人,有可發揮興趣專長的地方和為他人付出貢獻的機會,或是到社區學習新事物,維持好的自己,覺得有所進步成長,又或者做點小生意,賺點小錢之餘又跟得上社會腳步,對退休族來說,「被需要」、「受重視」、覺得自己老了還能「有用」甚是重要(如圖二)。
圖四、個人價值感建立元素
資料來源|智榮基金會「集體創想2033樂活島」研究報告(2019)註1
退休族期待不間斷學習成長,以及追求第二個人生舞台的渴望,是「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學習所能提供的重要價值,也因其持續不斷的動態互動特性,它對於成功老化、在地老化或健康老化有極大幫助,更是臺灣面對高齡化社會的關鍵策略之一。因此,如何讓中高齡樂於投入終身學習活動,並且在學習課程中得以滿足其退休生活需求,是「臺中烏日中高齡學習需求調查」欲探討的進階議題。
為進一步理解中高齡學習者的興趣學習標的,我們以「互動性」與「成果即視性」作為分類軸線。其中,「互動性」指的是學習過程需與人互動的程度,高則需多互動,低則不想互動也能自在;「成果即視性」意指成果可立即展示的程度,高表示成果容易立即展示,低則成果必須經過時間累積才可獲得。綜合以上,我們將興趣學習標的分為四大類(如圖五):
「高度互動展示型」指的是互動性高、成果即視性也高的課程類別,例如:烹飪烘焙、唱歌、運動健身與舞蹈等;
「低度互動展示型」指的是互動性低、成果即視性高的課程類別,例如:書法、繪畫、手工藝創作、攝影、植栽園藝等;
「高度互動累進型」指的是互動性高、但成果即視性低的課程類別,例如:品茗、品酒、品咖啡、戲劇表演、或文化巡禮、生態漫遊等;
「低度互動累積型」指的是互動性低、且成果即視性亦低的課程類別,例如:樂器演奏、語言學習、健康養生新知等。
圖五、興趣學習標的四面向
資料來源|智榮基金會與童庭基金會合作之臺中烏日中高齡學習需求調查整理
調查結果發現:無論是尚未退休者或已退休者皆非所有課程都喜歡,若以學習興趣而言,在時間有限下的選擇,會以「高度互動」且能「立即展示成果」的課程(例如:唱歌、運動健身與舞蹈等)為優先(如圖六),而尚未退休者學習能力仍佳,似乎較能接受累進型課程。
圖六、興趣學習優先排序
資料來源|智榮基金會與童庭基金會合作之臺中烏日中高齡學習需求調查 (扣除填答其他與都還沒準備者n=18,有效樣本n=368)
了解中高齡長輩的退休需求、學習與興趣偏好後,我們建議社區據點,進一步將六大面向的退休準備階段規劃設計為不同類型的學習課程或活動,例如:針對「職涯調整重構」需求,提供志工訓練、服務學習課程;針對「健康體本累積」需求,提供健康保健、運動健身課程,讓中高齡者能夠持續接收新知識,將學習當作一項工作或休閒來參與,非但不易與社會脫節,更可以緊密融入社會中。
其次,為因應不同中高齡者的社會參與能力及其性別偏好差異,我們建議據點或社區在教學設計上不必侷限於開設坊間較為熱門、大眾化的活動類型,而是考量當地據點參與者在「互動性」與「成果即視性」的偏好來調配出最在地化、符合長輩需求期待的適性課程。
最後,據點可以透過更加多元化、多彈性和變化的興趣學習設計,提高中高齡長者的參與意願、參與強度、主動性及持續性:
本研究認為:「高度互動展示型」課程不需投入太多時間、彈性較足,且每次參與後都有成果可立即展現、留下美好互動記憶,讓參與者可以充分展現自信與活力,可作為據點初期吸引學員的「誘餌課程」(例如:土風舞、卡拉ok等)。不過,此類型活動雖深受中高齡者喜愛,卻難以養成投入忠誠度與持久度;因此,在吸引學員參與之後,組織可進一步開始搭配給予「勾癮課程」,亦即「累進型」課程,透過規律課程習慣建立、內容由淺入深的變化性,讓參與者深深投入探索學習的樂趣。
然而,「累進型」課程在學習過程中耗費的精力頗大,若還得加上「互動」,多數中高齡學習者其實表示吃不消,因而組織一開始可先以「少互動累進型課程」(例如:語言學習、投資理財與養生新知等)的學習形式開始運作,待學員們逐漸上手以後,再慢慢加入「互動」調劑,例如:透過經營班級群組加深彼此連結、常態性舉辦課外活動營造活絡與熟悉的氛圍等。此類型課程將透過學員們之間信任支持與陪伴的連結建構,提升對組織的忠誠度與持久度,更透過努力累積、持續進步的學習過程,讓人記憶深刻,並有機會將其轉化為終生志趣。
當然,課程開設最終仍取決於組織的資源充沛性而定,在資源充足的狀態下,組織可任意開課,用「混搭」的方式處理;反之,若組織缺乏資源,則可以改變「教學方式」來處理,即便是同一門課程,只要能靈活地運用「互動性」與「成果即視性」來進行課程設計,亦可產生不同的效果與反應。
本次調查樣本中的女性所佔比例較高(78%),幾乎是男性的3倍以上,顯示女性確實喜歡呼朋引伴一起活動,相對參與社區課程活動也較踴躍,從研究結果亦得知,目前據點規劃課程類型仍多以女性偏好為主軸,倘若能多加規劃男性偏好課程類型,例如:品酒、品茶、運動健身課程,抑或是「男人說說心裡話」、「不攜伴聊天室」等專屬於男性的社交課程,將吸引更多的男性參與者。
由過去智榮基金會的研究分析結果可知:女性與男性偏好的社交形式大不相同(如圖七),女性愛陪伴、男性則多以目標、任務導向為主。因而,在安排課程上,需將不同的性別需求與社交特質納入設計考量。
圖七、社交情境之性別差異
資料來源|智榮基金會「集體創想2033樂活島」研究報告(2019)註1
智榮基金會過去六年的質化研究,在不同長者人際網路中採樣近700位中高齡受訪者,總訪談時數超過2000個小時,在中高齡受訪者身上,我們看見退休的意義不再等於在家休息,而是更加豐富多元,保持活躍與追求自我價值的生活狀態。退休者在漫長的退休生活中不僅要活得久、活得好,更要達到自我肯定及認同。我們深信在「漸進式退休準備」與「學習興趣的教學設計與規劃」上,各機構、社區據點及政府單位若能發揮創意,提供退休者適性學習方案,讓有限資源做更有效的應用,將能事半功倍,讓退休族們活得更健康、更開心、更有意義。透過課程訓練及參與志工活動,不僅拓展人際關係與強化專業知能,更可啟發潛能及善用經驗,發揮「退而不休」及「老有所用」的自我價值,讓黑白單調的人生下半場,增添千奇百趣的繽紛色彩。
註1:智榮基金會在2019年1月發布「集體創想2033樂活島」研究報告,盤點自2013到2017年執行過的16個趨前生活與消費1對1深訪主題;共計270位台灣40至65歲先驅消費者參與受訪,其中46%為男性、54%為女性。研究結果刻畫出新熟齡所想像的15年後生活圖像、期待與擔憂。
註2:智榮基金會與童庭基金會所合作之「臺中烏日中高齡學習需求調查」,資料搜集期程為2018年9月3日至11月16日,期間共計回收419份問卷,有效樣本數為386筆資料。而有效樣本中,女性佔77.5%、已退休者佔64.7%、年齡層分別為45~54歲佔21.8%、55-64歲佔39.6%、65歲含以上佔38.6%。